政理法律事務所(地址:臺北市中正區和平西路1段80號12樓)
目前分類:刑事犯罪 (275)
- Feb 09 Tue 2010 17:26
刑事法系列~『正當防衛--以遇有現在不法之侵害為前提』
- Feb 08 Mon 2010 22:17
刑事法系列~『互毆得否主張正當防衛?』
- Feb 03 Wed 2010 20:12
刑事法系列~『「結夥」限於在場共同實行或參與分擔時協犯罪之行為者』
- Feb 03 Wed 2010 20:10
刑事法系列~『「教唆犯」與「共同正犯」之區別』
共同正犯係指數正犯間已各有犯罪之意思,彼此為犯意聯絡、行為分擔而言。倘係一正犯僅以言語、行動促使原無犯罪意思之他人實行犯罪,而無進而參與犯罪之實行,似係成立教唆犯,不能逕以共同正犯論擬(最高法院刑事判決九十八年度台上字第五六三二號)。
- Feb 02 Tue 2010 10:14
刑事法系列~『公平交易法第23條--參加人取得獎金或主要係基於介紹他人加入而非基於其所推廣或銷售商品或勞務之合理市價』
- Jan 28 Thu 2010 11:50
刑事法系列~『累犯修法後之法律適用問題--適用裁判時之法律』
- Jan 27 Wed 2010 09:45
刑事法系列~『「一行為而觸犯數罪名」與「犯罪行為之吸收關係」之解釋』
- Jan 24 Sun 2010 11:13
刑事法系列~『未遂犯修正前後之比較--不能未遂犯修正為不罰』
- Jan 21 Thu 2010 08:55
刑事法系列~『刑法第28條--共同正犯修正前後之差異』
按修正前刑法第二十八條規定:「二人以上共同『實施』犯罪之行為者,皆為共同正犯。」修正後為:「二人以上共同『實行』犯罪之行為者,皆為共同正犯。」,新法將舊法之「實施」修正為「實行」。原「實施」之概念,包含陰謀、預備、著手及實行等階段之行為,修正後僅共同實行犯罪行為始成立共同正犯。是新法共同正犯之範圍已有限縮,排除陰謀犯、預備犯之共同正犯,新舊法就共同正犯之範圍既因此而有變動,自屬犯罪後法律有變更,而經比較新舊法結果,修正後之規定較有利於被告,應適用修正後刑法第二十八條之規定。
- Jan 19 Tue 2010 20:35
台北刑事律師--政理法律事務所~『「教唆犯」與「共謀共同正犯」之區別』
按共同正犯除以自己共同犯罪之意思,事先同謀,而由其中一部分人實行犯罪行為之共謀共同正犯外,以有犯意之聯絡及行為之分擔為要件。又以自己共同犯罪之意思,事先同謀之共謀共同正犯,因其並未實行犯罪行為,僅係以其參與犯罪之謀議,為其犯罪構成要件之要素,故對其係如何參與犯罪之謀議,亦應於判決中詳予認定記載,並說明所憑之證據。而本無犯罪之意思,因他人之教唆始起意犯罪,該教唆之人除於教唆後,又進而實行犯罪行為者,因其教唆行為已為實行行為所吸收,應論以正犯外,應僅為教唆犯。因之,教唆犯與共謀共同正犯就均未實行犯罪行為而言,則屬相同,其區別,在於教唆犯係教唆原無犯罪意思之人犯罪;共謀共同正犯則係以自己共同犯罪之意思,事先同謀而僅由其中一部分人實行犯罪行為,其未下手實行之人亦論以共同正犯(最高法院刑事判決九十八年度台上字第六九二四號判決)。
- Jan 17 Sun 2010 10:18
刑事法系列~『共同被告之成立--意思聯絡之範圍』
- Jan 16 Sat 2010 14:51
刑事法系列~『共同正犯—在合同意思範圍內即應對全部結果共同負責』
- Jan 16 Sat 2010 14:48
刑事法系列~『共同被告之成立--不以實際利得多寡而異其責任』
- Dec 24 Thu 2009 12:10
刑事法系列~『侵占罪--隱名合夥&單純權利不得為侵占之客體』
按隱名合夥之出資,其財產移轉於出名營業人,民法第七百零二條定有明文。惟按「侵占罪之成立,以擅自處分自己持有之他人所有物,或變異持有之意為所有之意,而逕為所有人之行為,為其構成要件;又刑法上之侵占罪,係以侵占自己持有他人之物為要件,所謂他人之物,乃指有形之動產、不動產而言,並不包括無形之權利在內,單純之權利不得為侵占之客體;合夥人之出資,為合夥人全體之公同共有,合夥人退夥時,其公同共有權即行喪失。縱退夥人與他合夥人間結算後尚有出資償還請求權,而在未償還以前仍屬於他合夥人之公同共有,並非於退夥時當然變為退夥人之物。他合夥人不履行償還義務,並非將其持有他人之物易為不法所有,自不生侵占問題。」亦有最高法院十九年上字第一○五二號、七十一年臺上字第二三○四號、二十八年上自第二三七六號判例可資參照。
- Dec 22 Tue 2009 10:33
刑事法系列~『散佈猥褻物品罪--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17號解釋』
- Dec 21 Mon 2009 21:51
刑事訴訟法~『自訴人委任律師為代理人』
- Dec 21 Mon 2009 09:19
刑事法系列~『偽造文書--名義人為假冒且文書內容為虛偽』
- Dec 20 Sun 2009 14:54
台北刑事律師--政理法律事務所~『詐欺罪--與民事債務不履行之差別』
按刑法詐欺罪之成立,必須被害人因行為人施用詐術而陷於錯誤,致為財物之交付或使行為人因而得財產上之不法利益始足當之。若交付財物之初非因欺罔行為而陷於錯誤,縱令事後涉及債信背反之情形,亦僅生民事債務不履行之責任,要與詐欺罪責無關,此觀諸該條之規定甚明。是詐欺罪之成立,以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交付所有物為要件,必須被詐欺人因其詐術而陷於錯誤,若其所用方法不能認為詐術,亦不致使人陷於錯誤,即不構成該罪。
- Dec 19 Sat 2009 10:04
刑事法系列~『隱名合夥--出名營業人無成立背信罪之餘地』
按合夥者,謂二人以上互約出資,以經營共同事業之契約。合夥人中之一人或數人被委任執行合夥事務者,為合夥事務之執行人,民法第六百六十七條第一項、第六百七十一條第二項、第三項上段分別定有明文。此與隱名合夥係當事人約定一方對於他方經營之事業出資,而分受其營業所生之利益及分擔其所生損失之契約,隱名合夥人之出資,其財產權移屬於出名營業人之情形有殊,故通常所謂之合夥,並無「出名營業人」,最高法院民事庭八十三年度台上字第一一九二號裁判意旨參照。又隱名合夥係為出名營業之人而出資,並不協同營業,與普通合夥由合夥員共同出資,以經營共同之事業者,顯有區別,最高法院民事庭十八年度上字第一七二二號判例意旨參照。又隱名合夥之事務,依民法第七百零四條第一項規定,既專由出名營業人執行,則對外亦應專由出名營業人負責。隱名合夥人就出名營業人所為之行為,對於第三人不生權利義務之關係,同條第二項定有明文。故營業上所負之債務,乃出名營業人個人之債務,應由出名營業人負無限清償責任。隱名合夥人僅在內部關係上,以出資額為限度,負出資與分擔損失之責任而巳,對外則毫無責任可言,最高法院民事庭七十八年度台上字第一七○號裁判意旨參照。第按,隱名合夥為當事人約定一方對於他方所經營之事業出資,而分受其營業所生之利益,及分擔其所生損失之契約。故隱名合夥所經營之事業,係出名營業人之事業,非與隱名合夥人共同之事業。隱名合夥人係為出名營業之人所經營之事業而出資,其財產權移屬於出名營業人,對於移屬於出名營業人之財產,隱名合夥人不得有所主張,最高法院民事庭八十三年度台上字第五二八號裁判意旨參照。又隱名合夥人之出資,其財產權移屬於出名營業人,民法第七百零二條定有明文。再隱名合夥所經營之事業為出名營業人之事業,非與隱名合夥人共同之事業。出名營業人非為隱名合夥人處理事務之人,其處理自己之業務或財產,不論其方法或結果如何,均無成立背信罪之餘地,最高法院刑事庭七十六年度台上字第三四○三號判決意旨參照。
- Dec 18 Fri 2009 11:10
刑事法系列~『背信罪--違背任務&為人處理事務及損害本人財產或利益』
按背信罪之成立,指違背為他人處理事務之任務本旨之行為,所謂違背任務,舉凡依該具體個案之財產事務處理意旨,參酌一般商事交易行為之風險程度,得認依其任務本旨之適當處理義務有所逾越或違背之行為,殆均屬之。除行為人須有為他人處理事務之身分外,尚須行為人有為自己或第三人之不法利益,或損害本人利益之主觀意思,且客觀上所為又違背依契約內容之誠信原則及契約義務,致生損害於本人之財產或其他利益,始認構成要件該當。另最高法院認為「被告等為某號執行業務之人,係為某號合夥團體處理事務,並非為上訴人個人處理事務。上訴人所稱與被告等夥設某號,由被告等任司理司庫等職,不付上訴人應得之酬金等語,縱屬實在,其受損害者,亦係上訴人個人之利益,而某號合夥團體並無損害,核與刑法背信罪之為人處理事務及損害本人財產或利益之條件,均不相符」二十九年上字第一八五八號判例著有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