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九十五年度台上字第二七二四號
主 文
原判決撤銷,發回台灣高等法院。
理 由
本件原判決撤銷第一審以上訴人甲○○被訴想像競合犯毒品危害
防制條例第四條第二項運輸第二級毒品罪及懲治走私條例第二條
第一項私運管制物品罪,犯罪尚屬不能證明,諭知其無罪之判決
,改判依想像競合犯之例,論處上訴人共同運輸第二級毒品罪刑
,固非無見。
惟按刑事審判上之共同被告,係為訴訟經濟等原因,由檢察官或
自訴人合併或追加起訴,或由法院合併審判所形成,其間各別被
告及犯罪事實仍獨立存在。故共同被告對於其他共同被告之案件
而言,為被告以外之第三人,本質上屬於證人,為確保被告對證
人之詰問權,證人於審判中,應依法定程序,到場具結陳述,並
接受被告之詰問,其陳述始得作為認定被告犯罪事實之判斷依據
,此觀司法院釋字第五八二、五九二號解釋意旨甚明。查本件原
判決援引共同被告許文聰於偵查中之供述,資為論斷上訴人有本
件犯罪之證據,並未使許文聰立於證人之地位而陳述,並接受上
訴人之詰問,其所踐行之訴訟程序難謂適法。況上訴人復爭執依
卷附資料及驗尿報告所示,許文聰有吸食大麻毒品之習慣,顯與
大麻此類毒品有相當之接觸,反之上訴人則無犯罪前科紀錄或吸
食毒品之前科,且案發當時僅因上訴人受託前往接機及許文聰之
供述,即被認定嫌疑而就上訴人之車輛及住處搜索,亦未搜得任
何不利於上訴人之不法事證,足認許文聰偵查中不利於上訴人之
供述顯有瑕疵等語,經查尚非全然無據,以許文聰在偵查中不利
於上訴人之供述,是否為其畏罪卸責之詞,不無可能,猶有使許
文聰立於證人之地位而陳述並接受上訴人詰問,以辨明事實真象
之必要。按認定犯罪事實其所憑之證據,雖不以直接證據為限,
間接證據亦包括在內,然其為訴訟上之證明,須於通常一般之人
均不致於有所懷疑,而得確信其為真實之程度,始得據為有罪之
認定,倘其證明尚未達到此一程度,而有合理性之懷疑存在時,
在未釐清前,自不能遽為有罪之認定。本件是否如上訴人之辯解
,純係前往接機,或係許文聰單純畏罪推卸罪行;或與許文聰係
屬共犯關係,仍有疑問,尚未達於可確信其有犯本件之罪之程度
,自有再加調查、審認之必要,以期無枉無縱。上訴意旨指摘原
判決不當,尚非全無理由,應認有撤銷發回更審之原因。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三百九十七條、第四百零一條,判
決如主文。
-------------------------------------
解釋字號:釋字第 582 號
解釋日期:民國 93 年 07 月 23 日
解 釋 文:憲法第十六條保障人民之訴訟權,就刑事被告而言,包含其在訴訟上應享有充分之防禦權。刑事被告詰問證人之權利,即屬該等權利之一,且屬憲法第八條第一項規定「非由法院依法定程序不得審問處罰」之正當法律程序所保障之權利。為確保被告對證人之詰問權,證人於審判中,應依法定程序,到場具結陳述,並接受被告之詰問,其陳述始得作為認定被告犯罪事實之判斷依據。刑事審判上之共同被告,係為訴訟經濟等原因,由檢察官或自訴人合併或追加起訴,或由法院合併審判所形成,其間各別被告及犯罪事實仍獨立存在。故共同被告對其他共同被告之案件而言,為被告以外之第三人,本質上屬於證人,自不能因案件合併關係而影響其他共同被告原享有之上開憲法上權利。最高法院三十一年上字第二四二三號及四十六年台上字第四一九號判例所稱共同被告不利於己之陳述得採為其他共同被告犯罪(事實認定)之證據一節,對其他共同被告案件之審判而言,未使該共同被告立於證人之地位而為陳述,逕以其依共同被告身分所為陳述採為不利於其他共同被告之證據,乃否定共同被告於其他共同被告案件之證人適格,排除人證之法定調查程序,與當時有效施行中之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一月一日 修正公布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三條規定牴觸,並已不當剝奪其他共同被告對該實具證人適格之共同被告詰問之權利,核與首開憲法意旨不符。該二判例及其他相同意旨判例,與上開解釋意旨不符部
分,應不再援用。
刑事審判基於憲法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對於犯罪事實之認定,採證據裁判及自白任意性等原則。刑事訴訟法據以規定嚴格證明法則,必須具證據能力之證據,經合法調查,使法院形成該等證據已足證明被告犯罪之確信心證,始能判決被告有罪;為避免過分偏重自白,有害於真實發見及人權保障,並規定被告之自白,不得作為有罪判決之唯一證據,仍應調查其他必要之證據,以察其是否與事實相符。基於上開嚴格證明法則及對自白證明力之限制規定,所謂「其他必要之證據」,自亦須具備證據能力,經合法調查,且就其證明力之程度,非謂自白為主要證據,其證明力當然較為強大,其他必要之證據為次要或補充性之證據,證明力當然較為薄弱,而應依其他必要證據之質量,與自白相互印證,綜合判斷,足以確信自白犯罪事實之真實性,始足當之。最高法院三十年上字第三○三八號、七十三年台上字第五六三八號及七十四年台覆字第一○號三判例,旨在闡釋「其他必要之證據」之意涵、性質、證明範圍及程度,暨其與自白之相互關係,且強調該等證據須能擔保自白之真實性,俾自白之犯罪事實臻於確信無疑,核其及其他判例相同意旨部分,與前揭憲法意旨,尚無牴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