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06195321.jpg   

按所謂隔代教養是指因為父母角色缺位,無法履行職責而由祖父母和孫子女共同居住,並由祖父母兩人或一人負責主要的教養或訓練孫子女的情形。隔代教養,在現代社會事實上是早已存在的問題,通常當父母親無法親自照顧子女時,便會委由祖父母幫忙照料,這是近來台灣常見的社會現象。雖然每一個兒童在人格發展的過程中都是獨立的,然而因為教養者和生長環境的影響,不管是被父母教養或祖父母教養,兒童都會發展出不一樣的個性。國外學者Dannison等人(1998)發現若祖父母是屬於非自願性(指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負責教養孫子女者,例如孫子女的父母因為離婚、判刑、遺棄等因素離家)照護孫子女者,則祖父母會由於失落、沮喪、轉嫁怒氣等因素而對孫子女做出不良的對待行為。因此孫子女將很難與其他成年人發展出信任關係,同時對於孩子的自尊以及自信心的建立亦會造成負面的影響,進一步產生偏差行為。另,根據Dannison等人(1998)對隔代教養孩子的研究發現,這些孩子通常會有悲傷與失落、內疚、困窘、害怕、憤怒等複雜的情緒。此外,在Jones(1993)的研究中,則認為隔代教養的孩子若是不得已與祖父母同住,比較容易產生發展危機,情緒及行為的困擾。國內研究者李玉冠(2000)在對隔代教養家庭兒童的研究中,發現祖父母多不擅長表達情感而與孫子女交談慣用命令、指責的語氣。祖父母與孫子女的交談話題也多以生理需求、學業為主,較少涉及心理層面,這樣的相處模式會令孫子女難以感受祖父母真正關愛和用心,因此常常造成言語的衝突和拒絕迴避,影響其孫子女的生活適應情形。國內研究者陳一惠(1918)也指出,父母婚姻狀況與子女的生活適應、行為困擾有明顯關聯。父母婚姻關係越親密和諧時,兒童的人際關係就越好,因此在父母因離婚而形成隔代教養的家庭,隔代教養家庭的兒童可能就會面對人際關係的問題。國內研究者孫世維(1987)的研究則指出祖父母教養可能會造成親子間情緒疏離、自尊心較低、人際關係較差。再者,由於祖父母年紀,可能比較無法協助孩童課業及較少接觸到孩童的內心世界,這將影響隔代教養孩童學校適應與學業成就,而成為人際關係較差的被拒兒童。一份由國內研究者李應觀(2003)所做針對雲林地區有無犯罪少年之隔代教養與衝突之比較研究發現,女性少年在與隔代主要教養者之溝通上明顯比男性少年差。女性少年在與隔代主要教養者之間因祖父母本身不良行為及強迫學習等原因與教養者產生衝突的比例明顯高於男生。且年齡層較低之少年對於教養者非理性的管教行為感受程度高於年齡層較高少年。(上開文獻資料均轉引自李應觀(2003),雲林地區有無犯罪少年之隔代教養與衝突之比較,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第22-47頁、第83-104頁。)雖然隔代教養下的小孩不一定全部會成為生活適應力較差、人際關係適應困難,進而成為容易產生偏差行為問題的兒童,然而從上開文獻資料可知,隔代教養的情境確實有相當大的負面因素而容易影響隔代教養家庭中的兒童。

 

☆想了解更多離婚家事相關法律資訊與知識請點我
♦如果您有離婚或家事相關法律問題,歡迎與我們聯絡:LINE 官方帳號
☆預約到所與律師進行法律諮詢的時間及流程為何?
☆來所與律師進行法律諮詢之費用如何計算?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隔代教養
    全站熱搜

    李志正律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