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第339 條第1 項所謂之詐術,並不以欺罔為限,即利用
人之錯誤而使其為財物之交付,亦不得謂非詐欺(最高法院
24年上字第4515號判例意旨參照)。又事實上之不告知,然
於社會交易上,並非在任何場合均值以刑法非難之,然依一
般不作為犯之原則,於法律上負有告知義務者,使對方陷於
錯誤而交付財物,亦可成立詐欺罪。惟是否具有法律上之告
知義務,非就公序良俗之評價標準或基於倫理、道德、宗教
、社會等理由而認定之防止或作為義務,均可認於法律上即
負有告知義務,以免有違刑法罪刑法定主義之原則,即仍須
視其不告知之程度是否已逾交易上所容認之限度,是否逾越
社會上可認相當之範圍。本件被告刻意隱瞞附表一編號1 至
3 所示支票均屬無法兌現之「芭樂票」乙事,且因該時支票
均尚未跳票、拒絕往來,告訴人黃鏡如、姜玉桂誤信可藉由
被告交付之支票取償,使渠等誤判被告之清償能力而陷於錯
誤,陸續分別交付現款予被告,被告此舉當已構成詐欺取財
行為,其主觀上具有不法之所有意圖,至為灼然(臺灣桃園
地方法院103年度易字第824號刑事判決)。
☆想了解更多刑事相關法律資訊與知識請至我們的網站查詢
♦如果您有任何法律問題,歡迎與我們聯絡:LINE 官方帳號
☆預約到所與律師進行法律諮詢的時間及流程為何?
☆來所與律師進行法律諮詢之費用如何計算?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